国家建立之后,许多开国皇帝的第一步,往往就是清洗功臣。
从道德上看,这样的行为确实让人难以接受。毕竟,这些功臣是跟随皇帝出生入死、拼命打天下的兄弟。好不容易打下江山,皇帝却转身将他们一个个铲除,这似乎既忘恩负义又冷酷无情。
可若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,这种做法却并非毫无道理。早在西汉初年,儒生陆贾就说过一句话:“可以马上打天下,却不能马上治天下。”意思是说,能打下天下的英雄人物,并不一定能帮助治理好天下。开国功臣往往功高盖主,甚至贪得无厌,若皇帝不能及时削弱他们的势力,就意味着必须与他们共享权力。
一旦权力被分割,皇权的地位就会被削弱。等到老皇帝去世,局势就更加危险:好的情况是众多功臣达成默契,推出一个傀儡皇帝,大家继续平分利益;坏的情况则是皇帝刚一驾崩,继承人立刻被清除,群臣争权夺利,天下陷入混乱,百姓生灵涂炭。
然而,问题在于,皇帝真的能把功臣彻底清洗干净吗?答案也是否定的。
因为在古代,既得利益集团掌握着土地与权力,而土地的范围往往远远超过皇权能够直接掌控的界限。若皇帝一味集权,而不分出部分权力给其他势力,就可能导致天下四分五裂。
展开剩余64%不过,把权力分享出去,是否还算皇权的延伸?如果皇帝身边仍有足够的功臣支持,有军队和声望作后盾,自然可以维持对权力的控制。但若开国皇帝把功臣杀得干干净净,新继位的小皇帝手中没有可用的力量,那么他根本无力掌控局势,反而会更快失去权力。
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年代,这就是皇帝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:要么依靠功臣,却可能被架空;要么清洗功臣,却会削弱王朝后续的统治。
三国到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动荡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那时皇帝被废黜、被杀害是常事,国家兴亡交替频繁。虽然涌现出许多雄才大略的人物,但没有一个能真正建立长久稳定的王朝。这并不是他们不够聪明或不够强大,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限制了国家的稳定。
比如:
- 西晋灭亡后,豪门士族依旧能够优哉游哉,只是从北方迁到了南方;
- 东晋灭亡,刘宋继承天下,但王谢等士族依旧是举足轻重的力量;
- 西魏、北周曾先后强盛一时,但像于氏这样的权门世族,始终屹立不倒。
直到隋朝,随着生产力逐渐突破瓶颈,皇权才有了更强的集中趋势。共享天下的做法不再被允许,皇帝需要牢牢掌握权力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隋文帝杨坚才会亲自出手,大规模清洗功臣,为皇权集中铺平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