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平上将是一位在政治工作方面极为突出的军事领导人。他从参军到离休,整整近六十年,几乎一直从事政治工作,真正担任军事指挥员的时间非常短暂。
王平原名叫王惟允,参加革命后曾改名为王明,但因与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同名,遵义会议后在张爱萍的建议下改为“王平”,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。
1930年,他加入了彭德怀领导的红军。在此之前,他长期在地方工作,积累了一定的组织与群众工作经验。加上他有一定文化水平,所以在部队里被安排做宣传员、文书等政治工作。当时凡是识字、有文化的人,大多都会被分配到政工岗位,因为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需要这类人才。因此,开国将领中,许多人都曾干过政治工作,纯粹从头到尾都是军事指挥员的人并不多。
在宣传队,他的主要任务是写标语、贴标语,发动群众。随着经验的积累,他逐渐晋升,先后担任团政治部主任、团政委、师政治部副主任。到达陕北后,他被调往陕北红军,担任军政委。虽然职位不低,但当时部队规模很小,兵力也就一两千人。
展开剩余71%抗日战争爆发后,王平被调到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,出任第三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。第三分区以115师骑兵营为基础组建,陈漫远任司令,王平为政委,黄永胜任副司令员。当时的主力部队就是一个骑兵营。王平在这里推动了军分区政治部的成立,还带动了其他部门逐步完善,如司令部、供给部等,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打下了基础。随着部队壮大,他把具体的政治部主任工作交给别人,专注于全局的政治领导。
之后,他被短暂派往冀中军区担任政委,主要是支援程子华的工作。当时程子华尚未到任,冀中地区又急需政治干部,所以王平临时过去帮助。1939年,本有机会调到晋察冀军区担任政治部副主任,但他主动把机会让给资历更老的朱良才,自己仍回到第三分区担任政委。整个抗战期间,他几乎一直固定在第三分区工作,同时大力推动部队整训,从军事训练到政治教育,再到制度和作风建设,都抓得很紧。
进入解放战争时期,晋察冀军区为适应战局,将5个军区主力整编为两个野战军:第一野战军由聂荣臻任司令,第二野战军由萧克任司令。王平所在的晋冀军区划为两个纵队,他与陈正湘搭档,编入第一野战军。但由于整编频繁,晋察冀部队先后三次组建野战军,存在时间都不长。全面内战前,军区再次缩编,将9个纵队并为4个。王平并未担任纵队政委,而是回到冀晋军区主持党委和军区工作,下辖三个分区,主要任务是稳定后方、支援前线。
可以说,他在根据地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经验丰富、成绩突出,但在纯粹的军事指挥方面相对薄弱。1947年,冀晋军区和察哈尔军区合并为北岳军区,他担任军区政委兼纵队第二政委。1949年平津战役后,罗荣桓曾想调他去担任13兵团政委,但因聂荣臻不同意放人,最终他留在华北,被任命为察哈尔军区司令员。那时察哈尔还是一个省,军区司令员地位相当于兵团司令,这与后来各省的省军区性质不同。
新中国成立后,王平的职务变动更加频繁。他先后担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、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、志愿军二十兵团政委、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、政委等。1958年,他调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。然而在1967年“特殊时期”,他受到严重冲击,被迫中断工作达八年之久,人生经历了巨大的坎坷。直到1975年,他才重新复出,先后担任炮兵政委、武汉军区政委、军委副秘书长兼总后勤部政委等职务。
1985年,他多次提出退下来,最终才获批准,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、起伏跌宕的军旅生涯。
这就是王平上将的一生——他并非以战场指挥见长,而是凭借扎实的政治思想工作,在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留下了不可替代的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